引導
顧浩然
2023-10-23發佈
# 親子關係
# 親子教養
# 心理諮詢
年輕人一臉愁容,「老師,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念得下來?」語文能力的限制,讓年輕人對於目前的課業感到吃力及痛苦。曾經也跟父母親討論過,但父母親的態度還是希望孩子,能以未來工作穩定為考量,希望年輕人可以再撐撐看。年輕人可以理解父母的想法,也很想堅持一下,但,課業壓力及適應問題,似乎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及對學習的投入。
快速跳轉目錄
引導
年輕人一臉愁容,「老師,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念得下來?」語文能力的限制,讓年輕人對於目前的課業感到吃力及痛苦。
曾經也跟父母親討論過,但父母親的態度還是希望孩子,能以未來工作穩定為考量,希望年輕人可以再撐撐看。
年輕人可以理解父母的想法,也很想堅持一下,但,課業壓力及適應問題,似乎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及對學習的投入。
眼淚想要說的事
我問年輕人,目前的科系是自己喜歡的嗎?年輕人說,因為喜歡孩子,所以想要走和孩子有關的領域,而現在的科系,有機會在未來和孩子接觸,而且可以預期的是,畢業後是一定可以有份收入還不錯而且穩定的工作。
只是,開學以來,發現自己有些撐不住,每天都很焦慮不安,很排斥上課。
在對談過程中,我試著多了解年輕人的興趣,發現到,在提到喜歡的事情時,年輕人的眼神都亮了起來,完全不同於一開始的憂愁。我聽著年輕人談自己,聽著聽著,我說:「我剛剛聽著你的故事,發現到你都是笑的,我想,這會不會是你心裡面一直想要完成的夢想?」
此刻,年輕人流下了淚水。
我知道,我觸碰到年輕人內心深層的渴望,那個想要和孩子一起工作,想要運用自己所擅長的,來幫助可能難以用語言完整表達的孩子。
發現年輕人的亮點
我跟年輕人說,從剛剛聽到的故事,我相信他是真的有想法和目標,也真的是對陪伴孩子成長這件事是有熱情的。於是我鼓 勵年輕人,喜歡孩子,想要陪伴孩子、照顧、幫助孩子,不必然只有目前就讀的科系才可以。以年輕人所提到的興趣及能力,也可以用藝術來陪伴孩子。
這些年和年輕人工作,我有些感觸。
我覺得,年輕人需要的是引導,做大人的我們,需要多調整自己看待年輕人的角度,多發現在他們身上的「亮點」。所謂的亮點,就是年輕人在談及自己時,所呈現出來的那份自信,包括他們的侃侃而談、臉上的喜悅表情、堅定的眼神,有時也可能是說著說著所流下的眼淚。
以關心取代擔心
因為那個眼淚,往往就是他們所心心念念想要追求及實現,卻受限於大人的期待與要求、現實環境的限制,而不可得的渴望。
大部份為人父母者,相信都是很關心孩子的學習及未來的發展,都不會希望孩子在將來過得如自己年輕時候般的辛苦,所以,總會期待孩子可以在學業上能有好的成績表現,以加添未來的競爭力。
只是,父母親的關心,常不自覺地變成擔心,甚至是不信任孩子;如果孩子很體貼,也可能會承接了父母親的擔心,變成自己的擔心,甚至,可能因此不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勇於表達自己
但同樣地,面對孩子的學習,父母親有時候也會覺得無奈。想要試著了解孩子想法,但孩子又不太說。而孩子愈是不說,父母只好介入,告訴孩子該怎麼做?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強勢,想要反抗,如此,變成惡性循環,把親子關係搞得很緊張。
為人父母者,或許可以試著學習給孩子空間,讓他們去摸索、即使可能會因此而蹉跎一些時間,我都覺得,這些都會是他們未來生命的養份。
但身為子女的年輕人,也同樣要學習自我負責,並且練習勇敢表達自己。
跟很 多父母親工作,我發現,其實,父母親要的就是一份安心,而這份安心,來自於可以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什麼,可以聽到孩子會為自己的生活、學習負責,於是,他們多半是願意放手,讓孩子去闖的。
「你行走,她必引導你,你躺臥,她必保護你,你睡醒,她必與你談論。」(箴言6:22)